讀書摘要
《太極拳先師的思路》
神龍視聽文化圖書公司
吾等學太極亦是在內不在外,內功拳是養氣行氣為主。自然必須要在明德修身上面開始進業,而後才能跡近天陽。反之,一個人如果志節不守,行為敗德,既無持志之心,那有帥氣之法。既無帥氣之法,則〔氣遍周身,體氣之充〕一定也是謊言...。我們平時練拳架,若違背自然,或別出心裁,或刻意模仿,便會成為失形,失真,失象...。不懂太極拳形之由來和拳理的根源,必定無法瞭解拳架形象之象由何生...。時下太極拳同道和愛好者,似乎都偏重象,(太極拳外形的模仿)。而且又陷入中國人談的氣(元氣)和西方人的氣(空氣,氧氣)的迷宮裡。既走不出氣和明德俱關的路口,復又失去(致知)找尋真理的勇氣。自然太極拳會一代不如一代,越練越沒落。吾人今日如欲求太極拳的進步復興中華文化的遺產,負責領導的各階層人仕,和今日在教拳的同道,似乎應該一面注意推廣,一面更要注意提高太極拳的層次。這樣太極拳的真面貌,才能肯定,歷久不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第28頁)
太極拳為道家拳,亦是人道拳,如除去仁義和德行,也就無拳藝可談。學者,教者似都應有此認識。古人說:〔仁者無敵,勇者不懼,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太極拳講求〔英雄所向無敵〕,離開仁義和德行,那能稱上無敵二字。自古武林有句格言〔雙拳打不遍天下,有理可走遍天下〕。這就是中國人五千年來武術文化最好的良言真訣...。(第31頁)
太極拳練拳,學拳,教拳,若重形〔外形〕與失形〔象〕同犯大錯。這種神形之別必須通盤研究。否則自己成了〔失心之人〕。何能練好拳藝。(第37頁)
假如把太極拳的形象,變成書法,盤架子成為書寫,其神態表現,亦自然同於書法...。(第44頁)
所以先師在太極拳書中說:〔白刃可蹈,中定難求〕...。(第47頁)
太極拳自修誠為難事,前哲所重。口授指點。殊有必要...。(第57頁)
須知練習太極拳是學吃虧的,不要學佔便宜...其實...為人處世亦莫不如此,所以如能學到太極拳理,則在社會上處世並不難。老子:〔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大凡肯吃虧的人,最後總是不會吃虧的。(第81頁)
鄭曼青教授說:〔醫學是心理,生理,物理,而太極拳無理不具。〕可見太極拳的深奧之處...。至於防身,〔那是技藝之末〕。(第97頁)
而太極拳亦有各門各派,嚴格的講起來,這些門派之見,都已是把祖先的創意,陷入一種既定的形式。早年的太極拳,只不過有十三式。每勢都是單練的動作...。世界上任何東西,任何學問,包括哲學在內,〔形式〕基本上是進步的羈絆。形式是後人自己加上去的。因為一位真正的創派者,他在武術修養方面,一定比別人高深,比一般人聰明。他的心意〔思路〕與成就〔功夫〕,如果沒有同等聰明和毅力的衣砵傳人,繼續發展,那麼難免不流入形式的!今天的太極拳,就正困在這種既定的形式裡...。不同太極拳書,每使學者無可適從...。(第124頁)
少林拳慢練不也是太極拳嗎?如果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糟蹋了祖先們的文化遺產;破壞了固有文化;摧毀了太極拳高尚的精神,和無窮的寶藏...。(第137頁)
外國朋友稱太極拳為影子拳,他們只說對一半。影子,不是自己的影子,是要借太極拳推手的功夫,把自己身體變為敵人的影子...。(第141頁)
先師晚年常云:〔太極拳是越練越少,不是越練越多〕。太極拳原先只有十三式,如窮其根,僅陰陽同體太極而已...。〔太極拳從預備起式,到合太極,只是一式。〕(第149頁)
〔練太極拳,要耐得起寂寞!〕。〔太極拳是問己的功夫〕別人橫加的好惡,旁人的惡意中傷,好與惡,毀與譽,同樣地都是自己修道進德之門。(第154頁)
〔太極拳原尚體育,至於致用不得已也。猶聖人之於兵,不得已而用之,其意正同。〕(第195頁)
〔吃小虧,得小便宜,吃大虧,占大便宜〕。如不吃虧,則惡得而能舍己從人耶...雖然,學吃虧,殊不易,世之有聞太極拳之能體用兼善,而欲學之者,必為求便宜而來,安能學吃虧歟?此固人難知難能之事...。譬如居以處,養以體,可謂得便宜矣,而身體之吃虧易見衰弱,不如老農圃者,以其四體不動也。得佳肴,下旨酒,有嬌妻,多美妾,享樂無窮,可謂得便宜矣,然其吃虧也,疾病得侵之,不如老道老衲者,以其沉迷不醒也...。余不過舉其萬一耳。然得便宜不難,求吃虧非易。因吃虧而得便宜者,不獨於人無損,於己且有意外之利,非強求利者之利可比也...。能以我之吃虧,而終達乎人類之便宜,其為利也,豈不大矣。(第200頁)
《太極拳術》
陳微明 著
林炳堯的心得,慢:有兩層意思,學拳不能性急。一般學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學會,學完。殊不知快慢不當,反而有弊無利。俗語說:〔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初學時,要樹立一個慢慢學的思想。這就是說,學拳必須循序漸進,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著一勢地學。一著熟悉後,再學下一著。決不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地學。慢慢學才能對手足的運行法則,架子定式及其運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較透徹;對上下承接虛實轉換等基本要領,領會得比較清楚...。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吸收,記憶,消化,鞏固的過程,也是反復實踐,糾正錯誤的過程。這個過程寧願放長點...。如果初學時太馬虎,日後打拳必然要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姿勢錯誤校正起來就困難了。常言道:〔寧磨千遍,不改一著〕...。 (134頁)

《太極拳拳法精義》
王新午編著 - 太平書局
在序言中,王新午說此是卅年前〔即約在1930年〕所作的舊著太極拳法闡宗略加整理,易名而出版,是他在四十年前,即1920年,向吳鑑泉,紀子修,許禹生幾位老稍學拳時積累的一些前人的成果,和幾十年來與同學們學習研究中體會到的一些經驗編成的。
太極拳之效能
太極拳之效能,昔人以為分健身,應用,修養三者。所謂應用者,即攻擊與防禦敵人之技擊方法也;然一般為健身而習。惟任何拳術,多含有技擊性質,每一舉一動,原具有攻,防之作用,為一種對抗操練法,鍛鍊時若附帶鑽研,不僅可使姿勢正確美觀,亦能增加習者之興趣。(第二章太極拳之意義:第一節)
修養:由刻苦之鍛鍊,而對於個人道德品質有所助益者,修養是也。舊說以為太極拳法,悉本易理,習之能默會勝負理論,修成高尚人格,即莊子所謂技而近於道者也。練習太極拳,則於身心均有裨益。蓋勤鍛鍊可耐勞苦,習柔緩可克急燥,慎舉動能和性情,務鎮靜能富思考,推手練習之中,可培養沉著果敢與堅忍。至於古之練太極拳者,雖重應用,而力戒輕用,其立意以防人為主,而不凌人,非遇困厄不發,實體現中華民族尚和平之美德。前輩名師更對人格低卑者不輕傳授,實以技神不如德高,無德而有斯技者,為害尤烈,凡此均值深思。
至於推手術,猶今之對抗體操,推盪往來,於攻守進退之中,提高皮膚之反應能力,使感覺靈敏,同時發展體力,養成堅持耐久之習慣,并於與對方相角時,正確估計動作之力量,方向與時間。熟練各種技巧,有用有益。
在序言中,王新午說此是卅年前〔即約在1930年〕所作的舊著太極拳法闡宗略加整理,易名而出版,是他在四十年前,即1920年,向吳鑑泉,紀子修,許禹生幾位老稍學拳時積累的一些前人的成果,和幾十年來與同學們學習研究中體會到的一些經驗編成的。
練習太極拳應歷之程序
學太極拳成功之道,昔賢昭示甚詳:先姿勢,次熟著,次懂勁...。故初學者必求姿勢之正確,每一舉動,姿勢務須沉著開展,中正安舒,柔軟圓活,輕靈貫串。姿勢正確熟習,即具備言氣勁之基礎...。(第五章 太極拳教練法:第一節)
教授太極拳應施之步驟
擔任太極拳教師者,技術當不可輕,良以技術精良,始可以身作則,示學者以模範,幫助其姿勢正確,增加興趣,從而維繫其經常不間斷之鍛鍊。教授姿勢,應說明動作之次第方法,及各式注意之點,與生理上所得之效果,並將不良之姿勢,正其謬誤,使學者明其運動,知所取法...。積之既久,其所得之姿勢運動,必整齊而活潑,此教授太極拳之初步應如是也。勤於鍛鍊之學者,得良師之指授,數月可有甚合規矩之正確姿勢,此為人所常見。待學者姿勢正確之後,教師不妨根據各學者之興趣,分別酌情告以各式應用之著法,並教以推手術,師生同學互相研磨...。(第二節)
《源流 - 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
太極拳最早記載始於南北朝...。南北朝(宋,齊,梁,陳)的梁時(502-557)有個歙州太守叫程洗的,他很喜歡練太極拳,叫士卒們都練。後來遇上侯景之亂,安徽省受到戰火塗炭,惟獨歙州無事。因為侯景看歙州實力很大,未敢進犯。這事說明太極拳對保衛鄉里起到相當的作用。太極拳經數代傳至程家後人程珌,他是進士出身,封端明殿學士。這一支系在安徽省歙州地方流傳甚廣。程珌自練太極拳之後,他認為當時太極拳使用肘部的地方少,遂加上十五個用肘的方叉法。因為他是研究易經的,故名為小九天法...。後來到了明朝整理洺水集時,把小九天書等內容也散失了。
元朝(1279-1368)時,張三丰出生在遼東懿州,富文學才識。元朝定都於北京時,宰相廉希憲奏補他做中山博陵令(即今河北省安國縣)。張三丰博覽古今精通經史,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很有研究。他對名利很淡泊,又受到一些人,如葛稚川的抱扑子影響,傾向於養生長壽之道。他有感於歷代之興衰,無意仕宧。他說:一官蕭散,頗用勾漏。把做官的一旦丟職如同計時的漏水一樣,漏下去就沒有了。於是他辭官不幹。後來他的父母死了。遵古制守孝三年,將家產分給同族的人,帶了兩名童子,一個叫清風,另一個叫明月的出外遊訪。他走遍了許多地方。可惜終無所遇,後來到了陝西華山,所帶的錢也花的差不多了,兩名童子也相繼死去。他獨自一人正在感嘆的時侯,由山上來了位道士叫火龍真人。名字叫賈得昇。火龍真人把張三丰帶到他的觀廟,看到三丰身心疲憊,叫他先把身體養好,才開始教他修練。
因為他們是研究宗教哲學的,以養生長壽為主,以防禦技擊為輔。道教中講究,欲大成者則化功也,欲小成者則武事也...。火龍真人的老師是陳希夷,他是專門研究太極學說的,跟當時的名人二程,朱熹等一起研究,寫了太極圖說,說明太極的原理和來源...。
張三丰修練時感覺到,道家的功夫偏重於坐臥的功夫,往往坐臥時間一長,很容易引致腿部麻木...。於是他將太極拳又加上幾個腿法。張三丰練太極拳時已經六十七歲了,後來他到武當山時,已是七十過外了。那個時侯,道士們經常出外雲遊,路途上難免遇到些事...。張三丰想自己的年歲已大,如果所遇到的人手比我快,力比我大,精力比我足,要怎樣去應付呢。因此他悟出了幾個原理。第一要以靜制動,第二要以柔克剛,第三要以慢勝快,第四要以寡禦眾...。如果違反了這四個原則,就不是太極拳...。因為一般的拳術都是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非關學力而有為也...。能夠平心靜氣的把拳術翻過來。他的功績是不可誤語的。張三丰繼承了程靈洗,許宣平,程珌,火龍真人...集其大成。太極拳雖然發明甚古,但集大成者,當以張三丰為冠。
但由什麼時侯傳給王宗岳,因為道觀裡沒有記載可查,至今仍是個空白;但確信王宗岳是一位博覽古今的飽學之士,寫了很多有關太極拳的文章,如太極拳論,行功心解,十三勢歌等等。王宗岳以後一支傳到四明,形成南。另一支北派代代相傳到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傳到河南蔣發。
蔣發在陝西西安,以開豆腐為業。其人事母至孝。每年年終都由西安回河南探母。有一年回鄉,因事繞道經過陳家溝,看見陳家溝的人,練砲捶在走勢時動作很僵硬,不由失聲哈哈一笑,引起教拳人陳長興不滿...。
蔣發自覺不妥,於是轉身就走,陳長興在後邊緊追,伸手一抓蔣發的肩膀,蔣發回頭一看,陳長興就跌出一丈之外。於是請蔣發跟他回家,拜師學拳。蔣發因急於回鄉探母,約定三年之後仍在此處見面。
三年後,蔣發被請到陳長興家裡,拜師學太極拳,但引起族人的不滿,認為丟臉並違背了世代家風。陳長興自此之後不許再教練陳家砲捶,只許教練外來的太極拳。
後來楊露襌和李伯魁兩個人由永年縣拉著糧食,帶著銀錢去陳家溝找陳長興學太極拳。學成之後,李伯魁應山西一派請去教學,教的是養生長壽,後人稱他們為金丹李家。楊露襌入陳長興功房學太極拳多年盡得其秘,後攜子楊班侯,楊建侯進北京,聲名大盛,為近代太極拳的開拓者。
楊露襌(楊福魁1799-1872)
本在北京西郊四王府張鳳岐家中教拳。張鳳岐開設天義醬園。是慈禧太后之御用醬園。後因端王載漪亦想楊露襌往他家中教拳,與張鳳岐相爭。最後由光緒之父,攝政王調解,由初一至十四在端王府任教。其餘之時間在張鳳岐家中教拳。後來楊露襌被任命為神技營之總教習。神技營是北京技術最優秀之地方。其中有多位著名之教習,如岳氏散手之雄縣劉,劉仕俊。形意之郭雲深八卦之董海川,摔交之周大惠,大祥子等名家。均看不起太極拳,但不敢針對總教習楊露襌,因他是老總,官職大。某日摔交之大祥子故意試楊班侯之功夫但被拋出。端王為了免生事端,命周大惠,大祥子拜楊班侯為師。事情才平息。
其後楊班侯亦曾用槍把劉仕俊,挑下河中。吳全佑是楊班侯之徒弟,因端王是楊露襌之徒弟,吳全佑只是護衛,不能與端王同級,所以楊露襌不便教他。故命班侯教吳全佑。
《吳圖南自傳》
吳圖南 太極拳之研究 (第四章) - 商務印書局
我是我父母晚年生的。但小時百病纏身。咳嗽痰喘。抽羊角瘋。滿清太醫之院正〔即院長〕檢查後,認為我有先天性肝炎。肺結核,癲癇。難以治好。建議我往練太極拳。於是便被帶往練功房,由全佑之子鑑泉。(當時仍未姓吳。)教我八年太極拳。後再跟楊少侯學了四年。
練傳統之太極拳要練定式。每一動作要定六個呼吸。打一式攬雀尾要用卅六個呼吸,即兩分鐘。所以會筋疲力盡。冬天,天氣嚴寒,練完後,鞋子也可倒出汗水來。基本功,如踢腿,鐵板橋,一字馬等等。要全練好後,才開始教拳。我因此曾想跳井自殺。因受不了折騰。但後來練出甜頭,身體也強壯起來了。
當時武術之派別多。舊社會,交手不留情。故要涉獵各家之拳術,如摔交,形意,八卦,通背拳。太極拳不是一般人,把硬打快上的拳改成軟的,慢的就叫太極拳真正太極拳的內容現在一般人都不知道。道教中人講究,欲大成者則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張三豐感覺到,道家的功夫偏重於坐臥,易引致腿麻木。於是將太極拳加上腿法。
楊露襌往陳家溝學太極拳時,是患大肚子痞積。但勤學有成,回永年縣後,曾由二子楊班侯教了一位紳士武河清。他之兄弟均在外當官。他只留在家中,曾練過刀弓石。準備考武進士。但武河清恃財,對楊班侯老師傲慢,楊班侯不願教他。
故武河清練不好,不責己反責人,怨楊露襌自秘其技。後來往找當縣長之哥哥武澄清,由他介紹往找已八十二歲之陳長興但陳長興因年老,在八十三歲亡故。武河清後到了趙堡鎮,學了一月即回家。言已盡得其奧秘。試問學一月,恐怕就連拳架也學不完,怎能盡得其奧秘呢??
武河清字禹襄,即武式太極拳之始祖。孫家太極源於武式太極。 〔陳永:吳圖南宗師,即暗示,孫,武兩家太極,實未得真傳。我曾學此兩家太極亦發覺其中多有不足之處。最顯而易見者,是兩家之推手方法亦只得一兩種。甚不完備。〕
楊露襌本在北京西郊四王府張鳳岐家中教拳。張鳳岐開設天義醬園。是慈禧太后之御用醬園。後因端王載漪亦想楊露襌往他家中教拳,與張鳳岐相爭。最後由光緒之父,攝政王調解,由初一至十四在端王府任教。其餘之時間在張鳳岐家中教拳。後來楊露襌被任命為神技營之總教習。神技營是北京技術最優秀之地方。其中有多位著名之教習,如岳氏散手之雄縣劉,劉仕俊。形意之郭雲深八卦之董海川,摔交之周大惠,大祥子等名家。均看不起太極拳,但不敢針對總教習楊露襌,因他是老總,官職大。某日摔交之大祥子故意試楊班侯之功夫但被拋出。端王為了免生事端,命周大惠,大祥子拜楊班侯為師。事情才平息。
其後楊班侯亦曾用槍把劉仕俊,挑下河中。吳全佑是楊班侯之徒弟,因端王是楊露襌之徒弟,吳全佑只是護衛,不能與端王同級,所以楊露襌不便教他。故命班侯教吳全佑。
練太極拳要堅持鍛鍊,不能時斷時續。另外也要研究著練,分析著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太極拳,本來是一個名稱,另外用別名來代替太極拳的也不少,如先天拳,後天拳,三十七式,小九天法,十三勢等等。這些都不是正名。由於某位宗師對太極拳有所發明,有所創做,有所心得了,對它有某種看法,就又單獨為他起了一個別名。好像我們的人名一樣,不能改的,只可起別號所以正名還是太極拳。
研究太極拳之諸賢,都主張〔技藝乃其餘事耳。〕因為人如死了。技藝多好也無用。故還是以養生長壽為主。以技藝為輔。不以武力勝人為目標。
離而未發,知其將發。即在未跟對方接觸而對他瞭如指掌。可以隨便到他身體任何地方,如入無人之境。〔敵欲變而不得其變。敵欲攻而不得逞。敵欲逃而不得脫。是上乘功夫。用一勢之得失。分一手之勝負。是下乘。就是我用這一招破你的一招之意。至於蠻打蠻拚都不是太極拳。不止不是,連個下品也不夠。〕但如沒有高深之傳授。則如緣木求魚。太極拳之勁是技術巧力。很輕鬆就能制服對方。可以用以下之句子形容之。〔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肯綮。〕
太極拳是口傳心授之學。是楊家三代秘傳之技,非有深功,難以練習。故初學者難以照書本而自通。
陳永:太極拳因出自道家。老子道德經崇尚: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復歸嬰兒...江海能為百谷王者,以其能下人。凡此均要柔,讓,流通弱勝強。才是它之精華。同學們,練拳時,請用心體會。固執之。不可有違。否則永不能達至最高境界。
《大成拳宗師 - 河北 - 王薌齋對知行的解釋》
學術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則終不免自欺欺人。妄語叢叢,言之多無邊際,行二字,名雖簡易,實則繁難。世有謂知難行易者,亦有謂知易行難者,更有謂知雖難而尤不易,及知行合一,事本無難易者。以上所談各具其理,然究屬籠統,且多片面,不能人徹底明瞭。余以為對一門學問有深刻之功力,已有相當效果,而因知識所限,不能道其以然者,皆可云〔知難行易〕。如識鑒富,功力深,知雖易而行亦不難。倘無功力又乏智則知行二字皆不可能。
學術本無止境,共有若干知,或有若干行;行到如何地步,知到怎樣程度方為真知?真行?則余實不敢加以定論。然應以能知者即能行,能行者亦能知,始可謂知行一致。非由真知,永無真行之一日,亦非由行,弗克有真知之時也。誠以相輔需而相成,不二真理,學術皆然,〔武道〕尤甚。蓋因此道中,須時刻兌現,雙方相遇,無暇思考,更不容老生常談。夫學術一道,首要明理,更須切實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於走入岐途。功夫愈深戕害愈烈。不論讀書寫字任何藝術,往往在幼時多以為可造。豈知年長功深,名滿天下者,反而不堪造就矣。此比比皆是,蓋因師法不良,用功不細心追求真理,人學我學,人云我云,所謂盲從者是也。若習而不果,則亦無體認之可言,茫茫一生毫無實際。且易起神秘思想,終不得望見門牆。由是而罄其所學,以至終無體認也。哀哉!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文曰:子孫雖愚,讀書皆不可免。亦要明理,更要實踐,表裡內外,互相佐之,否則終難入正軌。
《太極拳》先師的思路
吳國忠編 台北市神龍視聽文化圖書公司
鄭曼青之思路(第五章)
吳國忠簡歷。曾任排長,參謀,教官,成功蛙人隊長。於民國44年。突擊廈門。活捉水匪。是戰鬥英雄。
吳國忠:凡認識我之人都知道,我是給先師打服了,才式開始學太極拳的。我隨先師從基本行功「走路」開始,然後每招每式,每個細微的小動作。拆開來學。回家常作筆記。先師每擺好一個小動作,就丟下我不管。非等得我渾身出汗,不過來看我一眼。有時手上有濁勁,虛實不分,先師會用手指打我腕關節。因他認為不鬆,腕是第一關。令我如鞭擊一樣痛入骨。在我未隨先師之前,在台北太極圈子裡,我的綽號六十噸坦克車。西班牙鬥士。可是隨先師後,他反而不淮我與人推手。十五年後的今天,我才知道其他人,仍舊停在為比賽而比賽,為比賽而推手之不是。
先師教我,練拳不動手,應用沒有招,沒有式,沒有套招,只求實戰。要鬆淨,鬆透。心中不著一物,要一絲不能承受外力。不給人有任何可借之力。〔用手打人是幫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煩。雙手不接,兩腳不起。〕等於把搏鬥制勝的條件全放棄。剩下的是全與人相反的教法,練法,用法。就是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哲學落實。能把抽象,能說又說不清的東西,落實於健康,修身應用的。就是鄭曼青先師的思路。
太極拳練拳是從有「形象」練無。發勁應用是由無生有。練拳想打人。結果是反被人打。我的手是你的手。不用自己的手,是用你的手打你。太極拳不能傻練。不能貪練。不能不練。不能到處找人練,要不逾矩練。應敵,在用。要先守,先陰後陽談健康,要專氣致柔。要練成棉花裡裹鐵彈。太極拳講求〔英雄所向無敵〕但如離開仁義與德行。那能稱上無敵。〔雙拳打不遍天下。有理可走遍天下。〕
太極拳是活的不倒翁。在走化時,要像牆頭草,任意隨風搖擺。更要像荷花一樣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風骨志節。在風光明媚的日子裡,能保持著寧靜高貴。在風雨飄搖中要有一份傲骨,在寒夜苦冷中,要保持自己不失真情。在小小池塘裡,要有天仙般的美麗,在遼闊水面上,能邁開自己的胸襟。練拳者能明此理,才能練至,至大至剛。
古人所謂〔要言不繁〕,此言確乎有卓絕之至理。楊澄甫常對鄭曼青囑咐:要鬆要鬆。不鬆乃是挨打的架子。相繼不下千遍。一夕鄭曼青在夢中覺雙臂已斷。醒後即明此理。正猶玩具之洋娃娃,手臂關節賴一帶之維繫,得以轉捩如意。
太極須分一陰一陽之為道。在狹義的講,習太極拳者,如不懂陰陽之理,那只能說他是一位習拳者。不是一位太極拳者。明顯地,如一位練少林五行拳者。功夫也很深,但他根本未見過虎。鶴。蛇。豹仍不算一位真正的五行拳名家。所以,能知行合一,總比行中求知來得快。這是事實。練習太極拳是要吃虧的。不要學佔便宜其實不單止是習拳如此,為人處世亦莫不如此。能學到太極理,則在社會上處世並不難。
文藝之最難精者,莫過於書法。詩文詞賦,可改而至於工穩。繪事可隨而生變化。惟書則不然。有定形而不得增損。且左右上下行列及齊頭並尾,俱有定式,又不可牽受拘束,則失其自然之趣。然甫落筆,便已判其生死。不可移易,是以難能也。但太極拳之運動,吾以為過之無不及。書之原則,不過有八。所謂八法也。太極拳卻有十三式。所謂十三勢長拳也。其注意範圍,書不過四正四隅,及中央之為九宮。太極拳則自巔頂至足心湧泉穴止,自頭。頸。眼。耳。舌。至下顎骨。自肩至腕。肘。掌與手指,下至胯。膝。踵。趾與足心。胸。背。脅。腹。等處。將垂有卅點,均須要照顧。而且,一動無有不動,則百骸俱要鬆淨。與書之難易計,不可以道里計。太極拳要求,〔尾閭中正神貫頂〕,須求氣通任督二胍。先通督胍,則氣由骨中行。旋復繼通任胍,由筋胳中行,歸乎丹田。且純任自然,即老子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又謂〔牝常以靜勝牡〕,乃以柔克剛也。
從〔體〕之方面而言。體如能鬆,氣血流暢,筋脈和同,五臟得其平衡。則百病不得上身。上中下三焦,了無阻滯。故古人所謂:〔上醫醫未病〕。惟太極拳,可謂上醫之良藥也。學之百日,便能知其效用,如再期以歲月,或十年,或終身,受益更巨大矣。能得其健康,便是袪病,能袪病,即能廷年。以此而言,良藥便在一〔鬆〕字中得之。諸位同仁,從今日始,請勿將自衛之〔用〕,再離開了鬆之一字。否則即自拒太極拳於千里之外。楊澄甫宗師,他不會講話。可以一天到晚不發一言。但對此〔鬆〕字,每天總講上幾百回。不單如此,他還講了一句話,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都學不到的。〕鬆可以免除提心吊膽。中國其他拳術,普遍都講用力,只有太極拳講鬆。且沒動手,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心與肺不大動,氣沉丹田。腦子清醒。
練拳如在陸地游水。當空氣如水。意到氣到,時間久了,便會水到渠成。我年青時皮包骨,常咳時吐血。學拳後四五個月,吐血停止了。半年後發燒也漸退了。兩年後完全康復過來。今年已七十三歲,沒生過甚麼病。(鄭曼青在75年2月6日講此番話。於3月26日,一月後逝世。)練太極拳最方便,最經濟,不必看天侯,就是最忙,總可抽出十五分鐘來。且對修心養性亦很有大幫助。至於防身,那是技藝之末。
太極各門各派,各有一套拳架。各有不同招式,和各有不同的說法。嚴格來說,這些門派之見,都已把祖先之創意,陷入一種既定之形式。早年之太極拳,只不過有十三式。每勢都是單練的動作。目前那些既定之形式,早已不是祖先們初創之本意世界上任何東西,任何學問,形式基本是進步的羈絆。真正的創派者,他在武術修養方面。一定比一般人聰明,高深。他的心意,與成就「功夫」,如無同等毅力之衣缽傳人,難免不流入形式。今天之太極拳,已陷入及困在這種既定的形式裡。坊間充滿各種不同之太極書。每使學者無所適從。太極拳的老師幾乎比學生尚要多有些人只學幾個月,連邊也未摸到,也會當起太極拳教練來。這易把新學員,帶進太極拳之亂草中。分不出那些是太極拳。最後連少林拳慢打,也變成太極拳了。〔陳永:最佳例子,是都市閒情之,梁鴻基,根本是少林拳慢打。李連杰,亦然,在他主演之太極拳中,除了起式,和收式,有些似太極拳,用法,身法,無一不是少林外家拳。甄子丹主演之笑太極亦然。雖是攪笑,但已誤人子弟。〕
太極拳,是動於靜中求。外國人,曾在初時稱它為影子拳。說對了一半。因它是把自己身體,變為敵人的影子。令他永摸不著,也丟不離。是捨已從人之意。它是祖先們之集體創作,並非張三丰所創。認清此點,我們就不會盲目崇拜。
拿破崙有句名言:〔軍隊打勝仗,在士兵的腿上。〕人的衰老表徵,可以看他走路是否輕靈有力。
鄭曼青常在教拳時罵學生。〔鬆不掉,全身都是蠻勁〕〔先用意,感覺自己全身骨關節已經分開了。〕〔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即心理負擔。名利負擔等等)。〔太極拳是越練越少,不是越練越多。原先只十三式,窮其根,僅陰陽,再合之,太極而已。〕〔練太極拳,要耐得起寂寞。〕〔把太極拳之理用於劍上,才可謂之太極劍。 三年刀,十年劍。刀舞一大片。劍走一條線。練成後,劍隨身行,身隨劍走,後求身劍合一,功成之後,無所謂劍,無所謂身。才是太極劍。〕〔太極拳,練功三要:1)要傳授得法。2)要天資過人。3)要持之有恆三者以傳授為最。如不得傳授,難以有成也。無恆則近於自棄,不足與語學也。縱天資過人,傳授得法,終歸於無成。良可痛惜也。〕鄭曼青:我在少時,每至身體衰弱時,便學拳。稍稍康復拳已輟。如此者何止再三。天之不欲絕其人,故常罹之以疾。拳式多為反復演成者,演練一遍最速需時十餘分鐘,我恐費時太多,以致中輟,故練之如飛,亦需七分鐘,猶以為費時,又恐世上與我同病者多,乃毅然去其雷同。得其卅七式。練一遍快則僅三分鐘。稍緩五分鐘足矣。早晚一套,只需十多分鐘。若普通人仕,連十分鐘亦不肯犧牲者。是無可救藥也。〔太極拳原尚體育。至於致用,不得已也。猶聖人之於兵。不得已而用之,其意正同。〕
《吳家太極拳》
徐致一 編著 香港新文書店
練習推手時應注意的法則(第六章)
四,勿先動步:太極拳在應用時以不先動勁為主,但是在練習推手時卻不應這樣,試想雙方都在以靜待動,那裡會有手法可練呢!所以在初學時應當相約彼此輪流動勁,到功夫深時方可隨意動勁。這種性質的動勁,在習慣上叫做〔問勁〕,能夠做到有問必答且答得不錯,就是推手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了。這裡所提出的〔勿先動步〕,並不是對問勁的一方而是對答勁的一方說的,因為問勁者弓步進身其勢順,答勁者虛步坐身其勢逆,前者容易站穩,後者不容易站穩往往要犯過早動步的毛病,這樣,不但要影響兩人的合作,而且自己也要陷入能走不能粘的境地。所謂勿先動步,只是要求答勁者在遇到問勁時,應當盡可能的先用腰走,不可先用步走,非至萬不得已不要退步,這是教人練好腰部動作的唯一方法。輕於動步,必致不想動腰,腰勁自然無法練出來了。這一練法,在初學時,雖然是一種負擔,但是,到了練好以後,無形中已經養成〔聽勁動步〕的習慣,在練習活步推手時,就不必再在步法上多下功夫了。至於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說的〔步隨身換〕,是指應用時身步應當一致而言,不可作為練功時隨便動步來解釋的。(第四十七頁)
五,勁斷意不斷:這是說,在推手中間,由於用勁的過早與不及,兩人手臂突然離開時,不可採取從新搭手的方法。應當在兩手離開的情況下繼續做著不丟不頂的想像動作,使兩人的手臂由於勁斷意不斷,可以回復原狀,仍舊搭在一起。在推手時,這種機會是很多的,務須認真練習,不可放棄。練好以後,對於打散手〔即兩人自由問勁不再預先搭手的練法〕或者在應用時,都是極重要的接應手法。因為推手是先搭手後問勁,而散手是不搭手就動勁的,如果不會憑空接勁,往往要受制於人,除非見手就躲,是很難倖免的。有時,一個功深者對一個功淺者故意虛晃一手,後者伸手接應時稍有遲疑,便被前者換手封住而將後者擊出。就是這種功夫練得純熟的效果。盤架子時,在技擊動作上多做勁斷意不斷的想象,也能增長接應功夫和憑空化打的功夫。(第四十八頁)
擠:這是一種向前而又向下用力壓迫的斜線動作。對方如勉強向上掙扎希望豎直身體,我即可撤消向下的壓力而向前發力,對方的身體就要被擊出更遠,它與掤勁的方向恰恰上下相反。(第一三二頁)
按:這是一種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帶的斜線動作。使對方向前俯身的動作,如對方不肯俯身而向後掙扎,用按勁的一方便可趁勢向前發勁將對方推出。(第一三三頁)
採:這是向下沉勁隨即向自身左方或者右方用力提帶的一種動作,與採物時一落即起的動作相象。也要注意對方趁勢沖撞,因此,在提帶時所用的勁必須與對方的托勁相適應。(第一三四頁)
捩:這是順著對方主力的方向循弧線用力使對方身體旋轉的一種動作。(第一三四頁)
靠:這是用肩去靠擊對方的動作,它同肘一樣也是不及換手時趁勢追擊的一種方法。不過推手時的用肩,主要在練靠,不是在練擊。如果立即用肩去撞,不但犯了〔頂〕的毛病,而且力的方向是向前而不帶向下,無論撞著或者撞不著,自身也不免有向前傾側的危險,可見肩靠是比用肩撞更為有利。(第一三五頁)






《內家拳,太極功,玄玄刀》
吳圖南 著 - 1933 年 2 月 香港錦華出版社出版
其中的一段話,是以教學為出發點的。
...健全之精神,恆宿於健全身體之中。然則無健全之身體,即無健全之精神也明矣。既無健全之精神,欲求鑽研科學,應付環境,以競存於現世,豈可得乎?。...至於國民之本身,監於國家之忽視,則賢者不屑為,為之者,非赳赳武夫,即椎魯細民,率皆不學無識者流,別派分支,私立門戶。間有獨得之妙,即秘而不宣,以為無上真締,蓋恐後之學者,其將優於我也。殊不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工,師不必賢於弟子〕何況學無止境,愈研愈精豈可閉門造車,管中窺豹耶?甚有囿門戶之見,入主出奴,互相仇視者,更不足論矣,既不能公開講習,又不能筆之于書中...必當去已往之惡例,除門戶之偏見,破秘守之陋習,闡公開之風氣,採用科學方法而歸納之;使全民均有練習國術之機會;於國術本身亦務使其合乎動力與心理;本諸生理與衛生。不拘時間,不限地方,不費金錢,不尚拙力,不論老弱婦孺,均可練習...達到國術科學化團體化,與平民化...。至於歐美式之運動,固亦強身之一道也。然其動作激烈,設備複雜,未免失之於貴族化,故不足取也。且在同一時間與地方,不能使全體同時練習,已失去練習機會均等之原則,至若歐美式體操,固能多數人同時練習,乃因其逕走直線,與生理諸多乖謬,亦未能盡美盡善...。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太極,反射運動,自頭至足,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堅韌;無一處不沉著,無一處不順遂。通體貫串,絲毫無間,自然心恬意靜,變化環生。故內家拳者,研究變化者也;外家拳者,研究方法者也。變化如循環之無端,方法有時而窮盡。兩者相比,自有天壤雲泥之別焉...。孫子曰:〔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然內家拳豈不然乎?其所以示人以慢者,惟恐初學者貪快,姿勢不易正確,動作不易自然。至其運用已熟,進退得體,攻守得當,敵速則速,敵慢則慢,所謂因敵變化,以示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