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手法
《我所認識的太極拳中的身法、手法》
我常對我的學生說一個由我師父口中聽得到的傳說...。因為多數學習太極拳者,均忽略了守中線的 重要性,是以楊家的傳人被命名為楊守中,以提醒他及後學者不可遺忘守中線。
太極拳的基本原則是守中,即中庸之道;但說易行難,練拳時的要求是: 左右手各管一邊身,以鼻的中線為分界,互不逾越,且上不過眉,下不過臍。如左手的手腕過了中線, 像在十字手式,則右手亦應把右手腕越過中線,以資平衡。而在致用的時侯,我們除了萬二分留心此點外 ,首先是要破壞對手的守中線原則;當此條件被破壞時,即可將他發出。在推手運動時,根本上要實踐的 就是這點。
以下引述數段文字,出處是:太極拳之奧秘,言如山著,台中瑞成書局。
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亦為拳勢中之重要關鍵,如步子不合,重心即偏差而不沉穩,不輕靈。蓋邁步子時, 必須以尾閭上下對直,並與支持身體重心的腳跟相合,此時身體才能正直,不偏不斜,中勁相聚,神氣貫頂 ,此步又稱為「三元步法」,忽略此點,妄談頭頂懸,與一氣貫穿,即成不切實際之言論矣。 (第23頁)〔只此點,在簡化太極拳中,已不能求得了...。陳永按〕...以勢做成「架」去解釋,甚至把 「十三勢」做成十三種動作的架子練習,則與「太極」相去愈遠矣。故十三勢者,是指十三種勁勢內含 之謂也。一動其勁即含於八卦圓圈之中,出手一旋扭八卦成,其中八種勁氣內含相隨,步法穿插跟進, 連綿不斷,盡在圓中求啟機,求變化。故拳技精者,往往未看到彼勁,即將敵人發出一丈之外...。 此旋彈之勁,即八勢合一,即為後天還於先天,其所發之勁,即成先天混元一氣也,所以發人而不見其形...。 (第25頁)。
太極拳術不只在於形式,要在先天一氣的圓滿無缺。拳經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此即謂空而不空,空中有物 (先天氣),發人而不見其形,這就是「內功拳」。這就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 此如掤,其勁不在手與肩,而是在腰上。惟在掤的一剎那間,可即變為旋扭變化,或掌或指,或發或聚, 或採,或捩,或肘或靠,都在一掤之中 (太極拳又名掤拳)。無論何式,八勁只是一個,如能將此八個字的 勁勢與精神合住,一出手便是八勁合一,速度如閃電,才能變化無窮,壓力逾萬斤,泰山亦難以抵擋, 這就是「內功拳」的特色...。(第26頁)
舒指 - 練太極拳,手指須有舒展之意,切忌用力拳曲或過於硬直,即遇握拳之勢,亦宜鬆不宜緊, 才符合全身悉任自然之意,須知手指之姿勢在太極拳中實為全身之運導線,並非為攻擊敵人之唯一武器也, 太極拳論:「形於手指」,即此意 。(第60頁)〔在許多錄影帶中,演式者握拳的手太緊,出掌的曲意太重 ,是不明此意,陳永按〕
如手率爾自動,乃用力,非運勁,成為外家拳,決不能上下相隨,達到用意不用力之境,名師楊澄甫, 每於練功架或打手時之講解:「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故練太極拳〔身法〕重於〔手法〕 ...(第67頁)。〔在簡化太極拳的倒攆猴中,以手伸至最後時,已是動了手,非太極拳了...。陳永按〕
兩足時時變換虛實,使全身重量由兩腿輪流負擔,既可調劑疲勞,且以骨節以相當之活動, 此太極拳「川字步」合於生理之優點也...。(第71頁)

《最高層次之吳式太極拳,有人名之為關節拳》
最高層次之吳式太極拳,有人名之為關節拳,因為式式均是內藏的運動...及致命之「擒拿,跌撲」。 動手即發人於十丈八丈外,不易輕傳,亦不易學成者也。


《吸盤步》
曾經示範了太極拳中之吸盤步,各位練拳時,可時而採取吸盤步,時而以腳尖向天,均合規格。 太極拳中所要求之「川字步」,是必要的。在《吳式太極拳》那本書之後,少人提及的原因,是不易做到, 許多人在學了數年後,均未能達至要求,所以避免為追隨者竊笑,故意避而不談。我本人亦要經歷多年練習 後才可令腳掌轉至所須幅度,在推手,搏擊之過程中,如兩者功力相若,則能行「川字步」者必較優勝。 又如不能川字步者,與其他外家拳交手,易被人所敗,此為不易之理,因為本身會有一邊是死位,轉動不靈 也。
《掤、履、擠、按四種勁路》
至於掤、履、擠、按四種勁路...千萬不可用其他「字」來以形容。太極拳的用法,與外家拳全然不同, 按就是按,不是其他之力。所謂「按」,是靈活之力,被按下之物,尚可隨時移動,不會被阻,所以搓飽 之板是「按板」,日常所用之圖畫釘不能稱之為「按釘」,因為要定死位。「按金」不能寫作其他, 「按照」者,是依事物而靈活處理。是以「擠」不是推,不是踫撞。「掤」不能說作「架」。電視中之太極 拳教學者,常胡言亂語,實在令人氣憤。太極拳擁有本身之專有名詞,其原因是所有加諸外敵身上之力, 均為活動而隨時轉移之力,亦即「隨動而動」之意。「掤」是向外之浮力,如水之負舟,並不頑抗,如對方 之力稍加大,我等應即向另一方向調整,但此事說易行難,用者本身之觸覺要非常靈敏度高,全身鬆柔下才 能做到,無搏懵之餘地。
《人體亦分三段九節》
我曾與姚先生合作示範了太極拳之用法,當令各位大開眼界,可能你已看到,我並無用任何蠻力,只以柔化, 滲入之法,已弄至他手足無措,無法招架,可以大膽說一句,現今之太極拳師父,能作如此示範者,已近於 無。若你們在將來能找到另一位可作此種表演者,請介紹與本人認識,我亦想和此人做個好朋友, 或跟他再學習。
卦有上下,共為六爻,而人體亦分三段九節。三段是:上段為手,中段是胸腰腹下段則兩腳。再細分之, 上段有肩、肘、腕三節。中段有胸背、腰腹、丹田尾閭。下段是胯、膝、踝。〔太極拳論之《行氣如九曲珠》 〕即此九曲也,但要節節貫串,不可稍有阻滯,要連成一氣。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即首應, 擊中間,則首尾相應。以前兵法中之一字長蛇陣,亦取此意。
《攬雀尾》
今天先談攬雀尾,原名本是懶扎衣。其式是模仿古代之武林高手,在對敵時,不放敵人在眼內,只用手把 長袍一撈,攝在腰間以便起腳便可。因為前人多不懂認字,拳術名稱多是口授。在以訛傳訛後,變成另一 名稱亦比比皆是,以後將陸續加以介紹。此式是太極拳中最重要之一式,其中已包括了多種勁法,所以宗師 楊露襌有楊無敵之稱,而他只以半式懶扎衣打遍天下武林高手。能全明白此式,已掌握了大半套太極拳的了。
正宗之太極拳,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雙重,今日先談雙腳,一隻虛,另一隻實。除起式,收式外,千萬不 要兩腳全著地。其實兩手,包括全身,呼吸在內,也不能雙重。此事不能以文字全表達之,正所謂:「入門 引路須口授」,以後亦將如是,我會在與你們見面時才詳細解釋之。頭則要似被一根繩子在半空吊起之感覺, 此所謂頂頭懸也,慎記之。
《手揮琵琶》
太極拳的要求,只是自然,希望全身的關節能充份運動過,能靈活,不僵化;它的式子「手揮琵琶」只是模 仿嬰兒在胎中的形象,其他的式子,亦只是似蛇的蠕動,鶴的展翅,站立等等而已。用法則是放棄個人的一 廂情願之想法,隨別人的動作,下意識地移動,在佛家而言,是隨緣,以道家的形容,是似水,無入不自得 ,形狀隨環境而變,則為得法。
全部手指,在運掌時,均要有彈琴的意念,每隻手指曾經輕按過,才合太極拳的規格。目光不要呆滯,其神 要如靈貓在搜索老鼠之意,故步必要落地無聲。在「均勻」的要求而言,各人仍須努力,距離合格尚遙遠。 此乃腦部與手腳間的協調,成功與否,視乎練習之多寡,並無速成之法。
《摟膝拗步》
此式很少人能演得好,尤其是大陸的簡化,甚至繁複的傳統拳套。因為從未見有能做到「摟膝」的; 既然說是「摟膝」,則在膝上的掌,必要蓋在膝上,即掌根貼在膝上擦過才是正宗。在外間所見的, 多數是其掌與膝之距離由半尺以至近尺不等,如此已大失其原來之用,究其原因,多是腰胯未鬆, 胸腹亦未塌 (因功力未足故),所以有此怪形態。試想想,不用摟膝的話,前人為何改此名字呢? 其中道理不用多費唇舌了吧。
《餵勁》
此是比喻師父教太極拳與入室弟子跟哺嬰兒一般,在其他拳種則並非如此,這是太極拳的特色。 因為初生嬰兒,不能多吃,所以在奶咀上只可穿一小洞,隨他漸長,所鑽穿的小洞則要漸增, 最後至近四五月時,如洞口不大,即不能符合他所需要。放之於太極拳教學,為師者,萬萬不能在初時即 將學者猛摔在地,或發勁擊之,否則必非死即傷,吳全佑是被楊露襌打至微跛的,而吳圖南亦差點兒被打跛。
可是在教學後期,如不猛摔,用勁將徒弟發出,則他將永不可畢業,因為有朝一日,他遇到外家拳的高手時, 肯定無經驗去應付。但為師者,必要每次授課時,使出徒兒恰可接受的勁,使他成長。這亦是我現存的數名 劣徒,歷經了十多年,仍緊隨我身邊的原因,因為他們尚在成長中,缺乏我的持續餵勁,即像斷奶的嬰孩, 在太極拳的領域中,必一命嗚呼無疑。
如此說來一來太極拳豈不是很容易絕跡,失傳??這真說得很對,這亦是少人真正懂太極拳的原因, 因為每個名師,只能口傳身授數名弟子。試想想看,你有七個徒弟,但每天只能跟一個猛練,那麼第八個 就已經沒有很多機會跟你推手了。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每天只能跟一個猛練,這是事實,因為最好的太極 拳師父,應是他在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過早的話,他的技巧未臻化境,不能餵予你最好的勁路,太老而 超過六十歲,他的心態已放緩,亦可能無心再努力教學及裁培後學者,因為他身旁已經有了數位助手,亦 要給些機會他們在教學中成長呢。
《猿猴摘果》
「猿猴摘果」的動作,其原意是:「以左手為例」,使習此式者以腰先轉左,轉正面,轉右,再轉正, 而左手由左邊的脅以中指領勁,輕觸胳窩,左耳垂,後腦,右耳,頭頂百會穴,掌心向前放於額前,距 頭頂一呎外,左轉反掌,以掌心朝天,回轉掌心向前,再轉拳心向天時,收回下頷前一呎外,掌心轉向地,以起色最後之動作回收。
此式能使手的全部,掌,前臂,上臂,肩部及眼部均郁動過;有助靈活肩關節,最妙者,可不須太多活動 空間。
《裹襠含定》
在吳式太極拳詳解 (吳英華,馬岳梁編著,環球圖書雜誌社出版) 中,第五章身體上的準備:...於鬆腰垂臀 後,尚有裹襠含定裹是包起來之意,裹襠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裡面包裹,臀部不翹,肛門自然上提, 稱為含。裹襠含定的姿勢做到正確可使氣不外洩。
《腳的用法》
蹬腳及踼腳:蹬腳方法略與踢腳相同,蹬腳意在腳跟,而踢腳用腳尖,蹬腳足尖向上鉤起, 腳底推蹬出去。足踝用勁,用腳跟打擊。腳在身體前面,則用蹬法,踢則打擊乏力。而用腳底的勁, 是踏而不是蹬。若腳由身後向前挺出,宜用踢法。
擺蓮腳腿和腳借翻身的離心力,用腳的外側,作弧線形的打擊,如風吹蓮動所 以稱為擺蓮腳。它的應用,就是借翻身時的離心力作用,而用腳的側面打擊,由下向上兩斜角,構成半圓形。 (是將右腳往左手邊踢起,在身前劃一個大弧,經過頭面之前,落在右手邊,而要拍打到右手的腿法。)
擺蓮腿實非太極拳所獨有,凡曾習武術者,在初期練基本功時,均要勤練腰腿功,而擺蓮腿是每日必練的 一種腳法,甚至如今,連我及我所有的學生都要天天練擺蓮腿。
無論是正步的進退,還是隅步的進退,都應注意將虛步自然收進, 必須有極短暫的自然下垂的過渡性動作,然後再去變動〔過去形容這樣變步,叫做「川字步」〕。川字步, 保持了兩腳在地面上基本平行...。這樣就能使肢體活動達到最大範圍,最佳要求...,使人感到平穩安舒。 正因為步法的合適,以及保持著一條腿支撐體重,既能使身法進退顧盼得定,還形成身體是隨遇平衡之勢, 也加強了鍛練效果...。
太極拳則要求實腳的五趾舒展,全部腳底平鋪於地面,好像與大地融為一體 ...。從身體的前方,或從側方看,要使鼻尖,膝尖,和實腳的腳尖,上下對正...。從身體側方看,頭頂, 重心,腳心,上下垂直對正...。從身體後方看,後腦,尾閭,腳跟,上下對正。
《吳家太極拳的太極法說〕中的「固有分明法」》
引用《吳家太極拳的太極法說》中的「固有分明法」:蓋人降生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 ,顏色,聲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思及此, 是人熟無...。〔此段只說出人之本能,各人皆同而無大分別的。〕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 ,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夫運而知,動而知, 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己知覺,運動得之於身,自能 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因有同學要求,故日後有空,試將其文加上標點,解釋。若有詞不達意,曲解之處,亦是我材料有限, 不可見怪。因為太極拳始終是運動學實在不宜以文字詳述之...。
人多在出生後,後天的學習,迷失本性;許多日常動作,多是被教壞。就以網球為例,我曾細察好的網 球手,其動作也合規矩,力學;但一般的所謂教練,動作多為荒誕而不自知,手不常守中線,此實為網球 肘之最大成因。在太極拳而言,大部份之公園太極操教練,簡直是不知所謂,若以看趣劇的角度視之, 尚可接受;以之傳習,誤己誤人,實是罪大惡極。可是,就算有名師,習而得法,亦必要勤力運用之, 運得多才成動;感覺多了,用腦多後,才能知。「運」與「動」是兩件事,並非一般用法可雙提並論。 「運」是以意引導肌肉,未必在外可見,太極拳是以意行先,心意到,氣到,則該部份的神經,及其他有 關的組織全都在準備狀態,後此才作表面的動作;所以氣只能運,不可動,動氣則為怒。能如意地運意, 運氣是自知之唯一方法。先知己,後知人才是正途。自己本身的肌肉在無意識的跳動其間,而能控制別人者 ,是攪笑而已。這亦是太極拳能稱王的地方。我曾習外家拳,偶欲動手打人,必是心燥氣浮,何有空閒知道 自己那部份肌肉在作動,心中只想一拳擊中對方;如一擊不中,第二個想法亦只是出拳向著目標物再重擊而 已。
至如今,與人對敵,對方一舉一動,均能清楚察見,對手的行動好像慢動作似的,總覺有充裕時間往接招, 是以可不慌不忙,從容應戰,永不會有多動而產生氣喘之虞。主要原因是自己全身均鬆弛,各部份均無準備, 反而任何部份均可隨時發動,因而能後發先至,渾洒自如,簡直可以談笑用兵來形容。
《練太極步應注意之事項》
開步前先要將全身之重量安放在一腿上,以便另一腿可輕巧地前後移動。
步行之神態: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邁步似貓行。即必須一腿支持全身 重量,一腿能以試探方式輕輕地伸向前,若前腿之落腳點為虛者,前腿即可收回,放在重心腿側。小心 翼翼,有如兩旁均是深淵,落腳要輕至老鼠亦不察覺之意。亦似在薄冰上行走,但腳下之冰會隨時有破 裂可能之意。
如再有別人提問及此,且此人自稱為師父者,大可以一笑置之。又如此人只懂一式太極而竟敢自誇者。 當是狂妄而無學識之輩,應勸他再拜名師苦修,十年後再談,免浪費唇舌。台灣太極名家鄭曼青,曾言: 書異方圓規矩同。即是以書法作例雖然各種字體不同,但本質一般無異,不可謂隸書之「一」字, 不同於楷書之「一」字也。將太極拳之形象,變為書法,盤架子,變為書寫,其神態表現,亦自然同於書法。
《年長者練太極步應注意事項》 詳見注意事項












《川字步的爭論問題》
其實吳家是川字步,已不須爭論,楊式呢,正如太極拳全書中所言,亦是平行步,亦即川字步; 因為雖是後腳掌斜開少少,但前腳要求微內扣,兩腳掌因而變成平行。
川字步在太極拳中,是必需的;因為當後腳尖不對正敵方時,必有一邊轉化的幅度受了限制。例如:右腳在 後,往右後轉腰的幅度比往左的幅度大得多;形成左邊受攻擊時不易轉化。〔希望在此段文字中,習太極者 明白其中奧妙;如仍不可,唯一辦法是當面示範,否則別無他法了。我學楊式太極拳時,姚光先師曾明示此 點,他說:「你要獲得上乘的功夫,則必須練得川字步;大架子並不嚴格要求,但中架子,尤其是小架子, 川字步是必然的。他通常教學是以大架子,或中架子為主,所以大多數學員均不知此點的重要性。 這亦是一向簡化太極拳無要求川字步的原因;因為它並非以致用為主,但並不因而可以說川字步是不對的 呢。〕
吳式太極拳,一向極力主張川字步,是因為它是小架子,主要是致用的。吳全佑宗師是錦衣衛,搏鬥、殺敵、 是他的職業所需;所以吳式太極拳本非只求養生的架子,而楊式太極拳卻以養生為首要。 兩者在本質上稍微有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