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外家拳武德與太極
- Taichi 太極拳
- Sep 8, 2014
- 4 min read
陳永評: 中國哲學中的武術至高境界不是傷人. 是止戈為武. 只有太極拳之練法和拳理能達至.這就是為什麼最終太極拳能代表中國的原因.並非它是最打得, 歷史上, 楊露禪與董海川, 只打個平手, 在此之前, 有一個蒙面人, 與楊露禪交手亦只平手. 故他不肯脫下面巾, 說除非楊能打敗他, 他才會露出本相, 故在歷史中, 太極拳並非無敵, 為什麼仍能排名在其他武術之上呢, 是因為它的理念來自易經, 陰陽八卦, 上善若水, 忍讓, 不主動攻擊, 後發先至. 借力制勝, 守靜而不妄為.
除了太極拳外, 其他一概不能實踐全部以上的原則. 因為易經是中國至高無上的國寶老莊的清靜無為, 最後仍能與儒釋道三教合一, 極被尊崇. 是以中國人的忍讓美德, 絕不對外侵略. (此話在中國領導人的外交講話中常掛在口邊) 宣揚能出手即傷人,屈敵之拳術, 再好打至萬人敵..也只能排名跟在太極拳之後了. 另 在十數年前, 一名在片場做龍虎武師的人在深水涉埗打死一朋友而被捕, 我不知道以後之事,因再無繼續跟進. 在香港武林, 趙式慶師傅於653至654頁中的李小龍評, 真是鏗鏘有聲, 字字珠璣, 簡直是一篇絕好文章, 令我拜服, 但在655頁, 李小龍所堅持的兩點, 便立刻自降一級, 因他說截拳道主張革命性的搏擊系統,,,,,規則是用最直接, 最合適的技術.....短時間內打擊對方. ( 這就是他英年早逝的真正原因. ) 陳永按: 泰國拳師多不能樂享晚福. 洪拳三位大師, 邱建國, 吳剛劉家良, 均病染癌症. 而吳圖南, 馬岳樑, 邵逸夫 查良鏞, 均是太極拳高手, 能享高壽而靈活不似一般老年人之步履為艱. 吳公儀在五十歲仍可力戰卅三歲之陳克夫. 只可惜的是, 他一雙兒子, 一個死於色. 一死於酗酒. 我的楊家太極師傅姚光, 亦亡於酗酒, 即證明太極拳不是無敵, 美人與醇酒, 千古以來都是英雄塚. 希特拉, 楚霸王項羽, 也不例外. 此無他, 水是世界上最利害之物質, 所以太極拳只是盡量學水, 李小龍的名句是...BE WATER MAN. 最為可圈可點的李小龍目標..在655頁..目標在淨化及消滅自我. 他是成功至百份之一百, 活不到人生之三份之一則達至全消滅他自我的最高理想了. 在657頁..他教授的....都跟中國...主流武術不同...現代 的武術, ...目的是娛樂和舞蹈相似的體操...並無被列入官方的....武術範圍....這種排斥....令人十分遺憾...截拳道與現代中國武術毫無共通之處...在658頁....很大程度上, 日韓武術....成功在於得到國家...的支持....李小龍卻以個人魅力, 單槍匹馬征服世界.. 佩服李小龍,他完成了一個需要全個國家, 民族和企業才能完成的創舉... 陳永評: 上一段我絕對同意, 這亦是李小龍在我心目中最偉大之處, 因為他本身是一個星級演員, 換另一個武術家, 比他功夫更高,也必然無此效果. 但在武學之理論來言, 他仍是在摸索中, 原因是他去美國時, 實在是太年輕了. 尚要自己去畫圖象, 去研究, 其實中國已有數千年戰鬥文化, 要學習也多至手忙腳亂.我常對學生們說, 我學了幾十年, 尚有不足, 不斷要吸收, 我總不覺得可創些什麼新招, 打一個比譬, 在文章而言, 常說..天下文章一大抄, 是正確至不得了. 試看看..每人都喜歡之..鳳閣恩仇未了情. 如你翻一翻書, 便會發現它大部份是抄自李清照, 李後主之詩詞而已. 那需要再創作呢.另在641頁. 李小龍親自設計之截拳道系統牌匾..(陳永按..此不是牌匾..是LOGO )其一 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 其二三只是太極圖, 而EMPTINESS 即是無極, 佛家之無, 色即是空而已, 有什麼創意呢. 如說有創意, 只可以說李小龍, 未讀通中國古文. 而悟出..萬法朝宗的早已存在的萬古恆新的真理而已. 在此領域中不值得一般人對他的尊祟, 只能說他有天聰, 不學而知, 比學而後知者高一級而已. 李小龍比我年長十歲, 我廿多歲時當如一般年輕人一般, 迷醉他的武功, 但我亦同時在學相學及八字學. 如大眾肯比較一下, 他在唐山大兄之氣場, 身型是正常一般的, 神似成龍在醉拳, 甄子丹早年在笑太極般, 在我等學相學者的眼光而言, 是像個人樣.在龍爭虎鬥時, 已見大肉收緊, 已近死樣, 我還記得當完場時, 我在紅磡戲院走出街外時有一種不祥之兆, 不是感覺, 是在面相學裡的一種理論, 已失去內神韻. 但因我太年輕不敢胡說, 又無先例去求證, 為有只放在心中. 但如各位看清楚他在死亡遊戲中的樣貌, 已是面黑黑, 大肉已收. 神韻全無. 是死亡前之樣子. 奇怪的是, 仍在吹捧他全身無脂肪的身型, 且以此立銅像, 真是匪夷所思, 正正如老子所言, 世人皆以此為美,斯為不美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