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練太極拳可治抑鬱...及「健康長壽話太極」

  • Writer: Taichi 太極拳
    Taichi 太極拳
  • Sep 14, 2016
  • 12 min read

40%港人精神狀況差 焦慮抑鬱誤當工作壓力

我不欲再鼓吹又重複,練太極拳是可以戰勝抑鬱,平衡情緒病,但總不明白眾人寧願受此類病的折磨,仍堅持不練習太極拳,可能至我魂歸天國的一天仍想不通此怪問題的了。 在此,我希望與眾人分享我過往幾十年的醫治精神病的經驗。事實上,我是以此起家的。是以治病為主,教太極拳為副。 秘密在以太極功為主。單式,即只鼓吹練兩三個式子,即能治癒精神病。 首先,要承認中國的醫學理論。是流水不腐,大部份人仕都是不著重運動,致血脈不暢順。不要看輕此點,其實正正是病之起源。因為血不夠多上去腦部,會導致一部份的神經元退化,人的腦子似一部電腦,有很多區域,當全部都互為作用。思考時即可全面而不會鎖死在某一點。所謂抑鬱,只是在某時,某刻想不通,嚴重者,是常常想不通,有時本來是迫近攪通了,但因血液循環不佳,而突然斷片,或突感疲憊而不想再深入去探究,此就是抑鬱的成因。我整個事業的起點在我每天駕的士開工的第一個客人,是九龍城李基醫院的院長,她在退休後,在私人診所執業,因攪不掂一個嚴重抑鬱的病人,那中年的富商,當日在她面前狂哭,她不知所措,唯有對他說...我的師傅就在此,你或可試一試另類治療,看情形,我是無法可想的了。那人在當時不理三廿一,即向我拜師,因為他已無路可走。 我醫好他是一個緣份,每個網友都要細心閱讀以下的真實經驗。因為是很寶貴的日常生活知識。很容影觸犯的過失。會形成巨大金錢上的損失。

他本是完全無病,其實只是過度服用 必理痛 藥物的後遺現象。在廿多年前,當意藥被廣泛使用時,即被吹捧為最佳止痛,退熱的藥,代替了亞士北羅,克痛等藥物,直至今天仍為醫院的主要使用的藥物,因尚未發明另一種替代藥。

但它有一個很傷害性的副作用,比喻說,如要自殺,此藥是最便宜,最易買得到,而吃了必死,必冇得救的最有效之藥。它可以另服食者在半日內肝嚴重衰竭,如一次吞下卅粒,數小時後,感覺辛苦不適時,送將醫院,也是徒然,最佳是送往歛房。因為最好的醫生也做不了什麼。也只有放棄。因為肝臟全不能操作了。 事實上,本港在這兩年內已有三人死於用此藥物來自殺。明乎此,不要再使用安眠藥,不需跳樓跳橋。只安坐家中,吃藥後,看著喜愛的電視節目,半天時光即可騎鶴仙遊,與世無爭,蒙主𠖥召了。 話說回來,他為什麼出事呢,因為他長期服用此藥,每次他去診所,我的學生就只處方與他此藥,因為當時全世界也不知道它的副作用,所有醫生均認為是最安全的普通藥物,長服不會有事發生的,另一點是病者的要求。他就是每次都堅持要此藥,而又肯以三百元換只值十元的 必理痛。全此因為藥廠做出十種不同顏色,形狀的必理痛,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心理病,情況正如我的例子。 當我跟他解釋此事實時,最初他堅決不信,第一,孫醫生是他的三代家庭醫生,照顧了他數代,從未出過意外,另一點是他不相信自己那麼蠢,整年間,每次都以三百元去買十元的商品,因為他是成功的大家商家,被別人欺騙至如此荒謬的地步是簡直是不可思議。而在這世界上就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此秘密,因我是被邀在她的診所出入,助護士小姐配藥,正職是保鏢,因當時流行刼醫務所,孫醫生加護士只是兩女子。很需要我坐鎮防賊。 在戒了必理痛半個月後,病情就好了,加上太極功的訓練,半年內完全康復,但此至今仍是對孫醫生來言,是一個秘密,直至她死去,我也沒有對她說明此事,很傷她的尊業,她的心者也。亦因此故,她往後不斷介紹她攪不掂的病人給我,而病者又互相為我推薦。最後在一年內,我是被迫上梁山。做了另類治療師,專醫精神病,副業才是教太極拳。直至 california fitness center 開業,因它最後分店增多,又全部交我主理,變成一年360天,十二小時都要上課,才將教太極拳,變成正職。治病為副了。 今天我寫此貼子的主因是... 希望眾人明白,精神病,輕症是抑鬱,亞健康,情緒病,思覺失調,睡不安蓆,大便不順,女性月經失調,種種以上的徵狀,均是可以用太極拳治好的,但不要以 公園的婆仔鄭式,簡化,陳式來處理,必要以正式的吳式太極,加上一系列的由名師指導的...太極功,才能收效。否則曠持日久。反而累事。不可誤信垃圾之坊間太極混蛋也。 太極拳最拿手是延年益壽,驅除百病,打打殺殺只是必然會達至的副作用,不可捨本逐末,常將太極掌的用法與其他外家掌比較。是以一般八九十後,是不喜習太極拳的,因為他們要求立刻的戰鬥效果,求諸於太極拳是不切實際的。

........ 以下是值得欣賞發深思的一段話。惜是太長了,一般人難得有興趣讀完。

健康長壽話太極-----訪九十六歲老人江長風  

當朋友們看到這位鶴髮童顏,步履輕鬆而又談笑風生的江長風老人時,在羨慕之餘,往往會脫口而出這樣一句恭維話:「江老你一定可以活到一百歲」。這因為百歲老人是人間稀有的人瑞。可是老人聽了並不很高興,他說:「說我能活到一百歲,那我在世的時間也只有幾年了,我自己認為還像在四十歲呢。」他家世居上海城扈老西門地區,是道道地地的上海本地人。他生於1895 年,清朝光緒21年,按照我國傳統算法,今年已是96歲高齡。他畢業於大學法科,在30年代是上海著名的律師。長兄江長川是主教牧師,曾經為已故蔣介石總統主持受洗典禮。他家居住的老西門幾幢自建樓房,曾為當地居民習慣地稱作江家花園。老人在少年時即愛好體育活動,先後拜過王懷琪、劉德生、米建華等老師學習過少林拳和刀劍。40多歲以後與太極拳結成不解之緣。初拜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為師,後又就教於趙壽村、馬岳梁、吳公儀等老師。他現在是上海鑑泉太極拳社的名譽理事長。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與探討,他對拳藝有了很深的造詣,自稱是太極拳的愛好者和受益者,常以「識途老馬」自居,喜歡向年輕學員講述自己的經驗。今年暮春的一個星期天上午,老人在庭中和作者推了一會手以後,興致很高,步履輕快地回到二樓,在他寬敞而又靜穆的臥室內滔滔不絕地談論太極拳二個多小時。他的見解值得廣大太極拳學員深思學習。以下介紹他這一次談話的主要內容:

一、從選擇到認識:

太極拳不是老人拳,如果青少年能認真練習太極拳,那一定進步更快,收效更大,尤其是在推手技擊方面。不過一般中老年,主要要求是祛病延年,保持健康,防止過早衰老。要達到這一目的,究竟選擇那一種體育活動為適宜?這好比找個終生伴侶,先要考慮幾個條件。我意有三:

(1)適合於你的體質、年齡、生活環境等具體情況。

(2)要順乎自然,合乎生理,耗力少而上眼收益多。

(3)具有哲理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能引人入勝,善始善終,這就需要自己仔細去觀察和分析,並虛心聽取友好的經驗介紹,作出決定,然後認真實踐。這樣比人云亦云,自己心中無底要踏實的多。

有些人由於對太極拳的獨特優點認識不足,每多淺嘗即止,半途而廢,考其原因,不外有三:

其一,認為它是拳術,乃屬武藝, 通俗寫些說, 我已年邁, 煉武不宜.

其二, 認為它理論奧秘, 動作複雜, 我犯不著去找這些麻煩.

其三, 認為手腳畫空, 慢吞吞地毫無勁頭, 練不出什麼名堂. 這都是由於對太極拳認識不足, 也可以稱之為 "太極拳盲".

太極拳是以中國古代高深的哲學為主導思想, 結合傳統的養生之道與長期武術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這也是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產物, 所謂"深山大澤生龍蛇 ".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可能產生類似這樣既有科學的理論, 又經過長時期的廣泛實踐和驗證, 而又博大精深的武術運動。 太極拳的特點是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的運動。太極拳就是氣功。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主要是訓練身體任何部分的活動能立刻反應到大腦意識的控制。久而久之,人體的反應性靈敏度就會特別增強,到老不衰。功夫深的,身體內部受自主神經控制的內臟各系統,也能受到大腦意識的控制和調節,使生理活動處於最佳功能狀態,因此能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所以長期練太極拳能防治高血壓、心臟病和癌症。太極拳的另一優點是它既有深廣度,又能引人入勝。打拳又稱盤架子,是基礎。欲登堂入室,則宜進一步學練推手,可以陶冶性情,培養毅力,不僅自得其樂,也可與人同樂。

拳經裡早已說過「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說明打拳是健康之寶,推手也能為保健服務,體用結合,相得益彰。

二、掌握原則,學好拳架

打一套拳俗稱盤架子,拳架是太極拳的基礎,建築高樓大廈,先要從基礎開始,因此拳架必須練得紮實、堅固、來不得半點虛假。欲求練得得法,入門是個關鍵。因此我提出「盤架必須明理」之說,認為掌握原則,才能練好拳架。茲擇要淺述以下五點:

(1)心靜用意。拳論指出「先在心,後在身」心靜用意為鍛鍊的首要原則。做到這一點才能達到外形完整協調,內勁輕靈流利的要求。其他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等要領,都要求在身正體舒的基礎上,喲那意識來臆測,而不用拙力。否則僵頂、駝背等弊病,就不免要產生了。所謂「重意不重形,意動身隨」等都是原則。但對初學來說,先要注意外形姿勢的正確合度與否,待拳架練熟後,再逐步把意識運用到各個動作中去。

(2)從松入門。根據我的體會,欲求動作所謂松,就是放長身肢,內外都要放鬆,產生彈性。這不僅指身肢而言,還包括精神上的放鬆。但松不是鬆懈,如果動作疲塌,以致外形虛弱,漂浮,那就錯誤了。我們特別強調,打太極拳動作必須「松靜自然」,切忌怒目、挺胸、拔腰等緊張姿態。初練時精神上有些負擔,動作僵滯,那是難免的,只要注意不要用力和放鬆就可以了。這樣持之以恆,逐步消除自己原有的「拙力」或輕靈,必須「松」字上狠下功夫,只有從松入門,才能逐步取得太極拳的精髓---內勁。所謂松,就是放長身肢,內外都要放鬆,產生彈性,這不僅指身肢而言,還包括精神上的放鬆。但不是鬆懈,如果動作疲塌,以致外形虛弱,漂浮,那就錯誤了。我們特別強調,打太極拳動作必須「松靜自然」,切忌怒目、挺胸、拔腰等緊張姿態。初練時精神上有些負擔,動作僵滯,那是難免的,只要注意不要用力和放鬆就可以了。這樣持之以恆,逐步消除自己原有的「拙力」或「僵勁」,就會自然地達到滿身鬆弛。心曠神怡的地步,放鬆的順序是先放鬆肩、肘關節、然後胯、膝關節、最後達到全身內外都放鬆,從局部到整體。

(3)中正安舒。太極拳身法的要則是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要表現出中正大方、舒展和順的姿態。在盤架時不論前進、後退、左旋、右磚,自頭頂、軀幹以至會陰形成一條垂直線。即中正不偏之意。好比造屋,大梁中正,其它附件才不致歪斜,達到結構嚴謹,支撐八面的要求。吳式太極拳的弓步,身體要適當的前傾,但不能彎腰,從肩到腳後跟,保持一條斜形的直線。「虛領頂勁」和「尾閭中正」是身法中正不偏的標誌,也是做好「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的基礎。我認為不僅是在打拳,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行、立、坐、臥都要運用這些原則。你看好多鬢髮染霜,精神矍鑠的武術家、藝術家、書畫家們,總是正襟危坐,軀幹筆挺,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4)虛實分清。這是矛盾的統一和轉化,貫穿於打拳的全部過程中。從整體來講,是以意識帶動全身,即以虛帶實。從上下來講,上肢要輕靈,下肢要堅實,即上虛下實。從上肢動作來看,則虛中有實,從下肢的動作看,則實中有虛。舉例來講,如右腿負擔全身或大部分體重,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則右虛左實。如意唸著重右手,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反之,則右虛左實。在變換虛實中,經常把體重逐漸轉移到另一腿上,所以邁步不宜過大;也不可不及,以免雙重或換步不靈,同時也要注意「中正不偏」,一足踏地安穩後再邁另一步。由於下肢是穩定重心的關鍵,所以先要注意下肢的虛實,兩腿虛實越練越細緻,然後再把注意力集中到手法、身法、步法的虛實變換上,進一步再練內外虛實的統一和變換。但要注意虛不是全然無力,實並非是站煞。用勁時的實要注意分寸,不能滯澀,也不能僵硬不靈。

(5)連貫協調。連貫不僅是指練拳時一個姿勢接著一個姿勢,緊緊銜接,不能有停頓斷續,更重要的要達到內勁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太極拳走的是弧形動作,所以熟練之後,很自然地形成有規律的連續性運動。但要達到上下相隨,連貫圓活,必須具有對稱協調的內在質量,才不致徒具形式,空洞無物。它的規律可歸納為五個方面,即意欲向上,必須寓下。意欲向左,必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上下左右,相吸聯繫,對拉拔長,曲中求直。如果都能貫徹到拳架中去,那麼拳經上說的「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就可迎刃而解。不過這種細緻,複雜的要求,需要有良師益友的指點,示範和講解,自己也要認真領會,細心磨練,時刻注意,把意識、動作和拳理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就會豁然開朗,嘗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甜頭。這樣提高了練拳的情緒,樂在其中,自然地增強了體質,取得了健身益壽的效益。

三、體用結合,提倡推手

太極拳可分成兩大部分,即拳架和推手。從太極拳發展的歷史看,是先有打手(即推手),後有固定的套路拳架。人們稱打拳架是練體,推手是練用。太極拳的從民間武術長期實踐中演變而成的,是歷史的產物,不是什麼神仙和超人所能創造出來的。一套太極拳中包含著許多武術精華和技術成分,包括跌、打、擒、拿等方法。有的人認為推手是一種對抗性的技擊,兩人搭手,要分勝負,難免一傷,因此不敢輕易嘗試,更談不上酷愛了。其實推手旨在訓練我們身體的知覺和保持平衡的運動,是一種饒有興趣的體育活動,只要練習推手,才能輕快地領會太極拳盤架的應用和原則,也可以較正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的地方。我現在年歲已大,盤架子的時間少了,但是經常喜歡和人家推手。如果和我推手的對方也懂勁,我把自己的意識和內氣放到對方身上去,對方能夠接受,同樣我也能受對方放給我的意識和內氣,雙方虛實轉換,就好像太極圖中陰陽轉變和消長,循環不息,這時會覺得全身舒適,充滿活力,連續和多人推手,也不會感到疲勞。推手以後,我登樓時的腳步也變得輕快了。推手也和打拳一樣,要注意兩點,一是用意不用力,二是要始終保持中定。推手主要要求是破壞對方的中定,同時要維持自己的中定。中定是太極拳最根本的勁、棚、捋、擠、按、采、挒、肘、*八種方法都要以中定為基礎,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中定一失,就會,就會給對方有可乘之機,自己就難免失敗。中定和平衡是有區別的,平衡可以用人為的方法加以維持,而中定出於自然。要做好中定,身體一定要做到中正安舒,有的熱在推手時前俯後仰,左右扭曲,看上去很不雅觀,而且中定早失,即使偶然把對方推出去,也是不足為訓的。推手不是用大力打下力,習慣於用大力的人,推手往往推不好。用意識的威力很大,意識是無形的,但是可以用意識控制對手的動作。如果對方也懂勁,有一定敏感度,在推手時即使沒有接觸到身體,也可能把對方打出去,這對初學者來講是不大容易理解的。有的人說推手很難學,打了十多年太極拳,還經常推手,但還是沒有找到門徑,在和人較量時,還敵不過學外家拳只有一年半載的人。根據我的經驗,推手並不難學,主要的一條是不要主動用力去打人。吳式太極拳主要也是以柔化為主。學推手主要是學化,能化也能發,這叫做後發先至。開始時要被動,不要主動,但要在被動中學會主動。先輩老師對待那些專喜用力打人的學員有兩種方法,一是乾脆不再教他,因為這樣的人,推手學不好,孺子不可教。二是利用他的硬力,狠狠地摔他幾跤,叫他吃點苦頭,接受教訓,以後不敢隨便盲目打人。推手另一要點是要輕,動作輕才能靈活。我國的一些武術家常穿長袖子短衫,在練功時或者推手時,出手所用的力量,不要超過能舉起袖子的重量但不論輕到什麼程度,也要跟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這是整體勁,是天然輕靈,否則叫做浮,不是真輕而是假輕。推手的另一要點是要全身放鬆,又要節節貫串,如果身體任何部位出現僵硬就不可能做到節節貫串,也不可能形成整體勁。這即不利於化,發勁時也不會有很大的威脅。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是肩膀、部僵硬,不能放鬆,尤其是一用力的時候肩架就要聳起。這是由於常人習慣上喜歡肩部用力的原故。這是第一個難關,必須要克服。無論打拳或推手,都是在訓練放棄自身的僵勁和拙力。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說難也不一定很難,但需要認真鍛鍊。比如一個山東人想學好上海話,必須徹底放棄自己的鄉土音。但上海話如很熟練,即使帶些鄉土口音也可以派到用場。不幸的是有少數人即使長期遠離本土,也難以改掉沉厚的鄉土口音,這和有些人在練拳和推手時頑固地堅持使用苯力,難以更改相類似。這恐怕都是由於個人的天資,個性和習慣所決定的。最後應再提一下,拳架是基礎,對於推手中的各種基本要求,都是在盤架子中鍛鍊出來的,所以即使推手很好的人,仍要經常練架子。事實上對一套拳架沒有很好根底的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推手高手。

(江老於1993年4月12日病逝。享年99歲)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Reflection

© 2014 by Taichi.com.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