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太極拳能醫百病之心得

  • Writer: Taichi 太極拳
    Taichi 太極拳
  • Jul 2, 2015
  • 4 min read

我要在此分享一些太極拳能醫百病之心得. 首先我要承認我是無醫可治的一個年輕人. 當時是嚴重鼻竇炎. 群醫朿手. 另我現在的得力助手, 是在卅五歲時, 五個醫生仍不能醫好她的病, 我兩人是全以太極拳醫好的. 詳細容後再談, 只要告訴各位太極拳醫病的原理, 因為是切身處地, 應有說服力. 我一向相信, 且亦得到我一眾西中醫生學生之證實, 人是有極佳之自愈能力. 多數人要用藥,是因慣性依賴藥物, 你越用得藥多, 身體即間歇性罷工, 本身的自衛機能會懶起來. 但如不練好身體, 則無可避免要用藥, 因為藥在某時間是比練功來得快, 是以是很難說服眾人以太極拳治百病, 除非是曾練習了多年, 早已把身體弄強壯了. 才能見功, 不是一蹴即就的 是雞與雞蛋的爭論. 不必執拗, 信不信由你好了. 在下是我找到的一些理據.

我認為原理很簡單, 人的四肢全切去仍可生存, 即是, 全部的重要器官均在肺至下陰之中間一段. 只要保持此段運作好. 肺活量夠, 養氣好, 血即好, 心臟強, 運輸血的運作正常, 所有內臟均有足夠營養, 那可以不強壯. 道理不高深,任何人都不能 持異議. 但現今之人類, 是坐的時間多. 打機, 看書, 看電視的時間比運動多. 就算去運動, 卻過信西方的跑步, 舉重, 瑜珈. 如細心比較, 太極拳有一點是較為合生理的, 我發現是生理韻律, 心跳通常是75, 但我是60次/每分鐘. 過了此頻率, 是有違生理原則, 這就是西方, 與中國運動學所崇尚理念的重要分野. 我當然明白, 及深深體會, 因曾在健康中心任教十六年. 年輕人, 尤其是靓女, 必不會參加我的太極班, 因為無靓衫, 無強勁的音樂, 她們均是心浮氣燥, 要快, 要跳, 要猛動, 打西洋拳, 出力揮拳, 舉重, 要用力, 增強肺功能才是正確, 此乃全中了文化膚淺的西方毒素. 出汗其實有兩種方法. 西方的出汗是立即的, 快見功的, 但太極拳是柔性按摩內臟開始的, 最初的十分鐘內, 並不見汗, 它是慢慢的, 先由內熱開始, 皮膚先有霧狀的汗透出. 逐漸滲出, 而漸變豆大的汗珠, 是要半小時後才見功的. 因為它是由內臟互相磨擦開始的. 平常的運動, 跑步, 舉重, 外家拳, 均要提氣, 但太極拳卻相反, 要氣沉丹田. 塌腰, 即要求內臟件件鬆弛, 結果是全部擠壓在一起, 而互相慢慢地摩擦, 此時最重要是慢, 因為快速會傷害它們的, 好像手腳撞傷, 跌打醫師也要輕柔它, 不是狂力搓壓, 明白了. 是以簡化太極, 大架子楊式, 均是慢, 有了百份之六十以上的好處, 但欠了最重要的一點, 是手部動作太多. 因手已動了,看起來已完成動作所需, 其實想深一層, 如堅持手不動, 而要你的手去至某一位置, 看起來似大架子一般, 那麼腰立時要轉多很多角度, 才能達標. 可能很多人都不信, 楊式小架, 及吳式正宗, 是百份之八十, 手不動的, 手所有見到的動作只是扭轉, 纏繞. 在最後, 所有的扭動均可由腰發出, 手是全部近乎靜止的. 亦因此, 手與對手的接觸, 尤如中醫的把胍, 是感覺, 全感覺, 在此狀態下,才能百份百隨動而動, 所以鄭曼青的美人手, 是基於此原則, 亦因此他的名句是....說不清, 說不清. 要達至最高太極拳要求, 一定是不動手. 但大,中架, 因為要動手. 所以只能為健康服務, 要更上一層樓, 即要不動手, 深研小架子. 其實不需重新學習, 只要堅持手無動作即可. 當然有名師指導會快達目標一些, 但我認為不是必要. 稍後我會再深入示範不動手的太極拳. 但所有我教的學生都很清楚此事, 因為他們均曾近呎之距離觀察我不動手的方法. 並不神秘. 先打個譬如, 閣下可先嘗試, 兩手從身旁開始, 提高至胸前, 即太極之起式, 而能不以手的力作提力者, 已明白一半不動手的理念了. 多數人以為我發夢話, 其實是可以做得到的. 想想便可找到其中的秘密, 是以在起式,當我見到一般人將手提至與肩近平, 是已經不是小架子了. 因為不用手的肌肉, 是不可能提高至, 或過肩的. 在此已給了很多貼士. 我將在數月後才公開秘密, 好讓後學有時間作出思考, 因學而不思即罔. 亦可使一眾小丑知他們的不足, 以後再不好胡言亂語, 尊重一下前輩也是好事.

以下是鄭曼青的拳式, 留心看, 他是百份之八十以上不動手的, 是以腰帶動的,但可惜不是任何人都察覺得到, 尤其是他穿上舊式的長袍, 更遮掩了很大部份, 令普通人有錯覺.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Reflection

© 2014 by Taichi.com.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