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倒攆猴. 太極功的大象搖頭

  • Writer: Taichi 太極拳
    Taichi 太極拳
  • Jan 29, 2017
  • 3 min read

多謝劉師傅,很有氣勢的(變)字。 因為易是 唯變是適。黃霑將之改為 變幻才是永恆。入了歌詞。所以鄧小平 說,五十年不變,是攪笑的。無聊的,欠哲學性的腦筋。 香港在九七後,變了又變,翻天覆地。那可能保持不變。 太極拳的使用,總括一句,就是變。我的學員永遠是被我降伏,就是我變得比他們快而已。 是預見,是意在敵人之念頭前。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如此簡單而已。 因感覺,坊間很多太極拳練習者,對太極拳的名稱,它的來源並不知道。故我有空會講多幾個招式。 譬如: 倒攆猴,本來的名稱是... 倒了後,又名 倒捻喉。 我師傅對我說,因它的動作,在退後之煞那,駝背弓腰,少少像猴子狀,被後人誤為猴子狀的招式。事實上,楊澄甫是文盲,全不識字。當陳微明給他完成了太極拳書,他將之放在一旁,全不急於付印。眾人問他是何故,他只說,我完全不知他寫什麼,信不過! 最後經多方懇求後才將之付印,已是書成後很久的事,故名稱均是以訛傳訛。弟子只能猜他說的聲音,所以才有 倒攆猴 此非驢非馬的怪名字。 太極是由易經所出,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所以那式是倒後,便簡簡單單的說是...倒了後。 但它的其中一個用法是...一手抱敵方之腰,另手捻其喉,是殺著也。少林拳名為 美女抱瓶,是同時將前腳踏入中門。以脾力壓,及頂著對方之下陰,令他前不能,後亦退不得,稍合勁即成斷腰鎖。成勢後,如要摔倒對方,即可提前腳,勾挂對方的前腳,往後蹬。則對方必倒無疑。是以後人又認為應是....倒捻喉。 但習非成是,今天此式的公認名字,是倒攆猴。大可從俗。無需執抝。 就用後來的名字好了。在此只當掌故看待便是。 即如,香港的大嶼山(嶼是島嶼的意思)在我青年時,有識之仕,堅持應是音(聚)但一般的大媽,無學識的人,掛在口邊是大魚山。亦因大嶼山,好像有 大罪山的諧音,不好聽。到最後,敵不過群眾壓力。現今如你力排眾議,說大嶼(魚)山。便無人知道你指的是什麼地方。很起趣怪,很荒謬的事,對也不對?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552410112/videos/1281036181958117/ 我想指出,第一,二式,是吳式太極之 倒攆猴,第三招是太極功的 大象搖頭。楊式 的倒攆猴,因三七馬步。使不出此招的威力。 其後的,也是倒攆猴,只是稍變方位。我很感謝黃俠女,貼上此影像。因為我本安排在年假後拍攝此幾式,現在大可慳番。且對方是大師級,技巧當然比我為優。我不用出醜了。再三拜謝女俠之恩賜。 吳家的倒攆猴,其實是很多招柔道的前身。在稍出腳而剛離地時,上身以手提,以腳踏對方之腳掌。 是它們的支釣進足。將腳板抵著對方的前脛中部,用招時,是它們的腳車,如因距離稍遠,要改抵著膝部使招,即名膝車。即是前腳未勾,未退之前,已可使出四招,掃腳是它們的出足拂。 在用完此四式後,大可.....將腳左撩,右挑,即大,小外割,外掛全可用上。如能堅持單腳站穩,變招是易如反掌。得勁後向後蹬蹼。即是倒攆猴的最後定式。如在此時將自己的右腳,抵在對方左脾近腰處,猛地轉身,變臉,即可轉為腰車,又假若,脫了腳,涉入中路,亦可變成內股,千變萬化。很好玩的臨場靈活運用的方法及可能性。 惜在楊式太極,尤其是大架子,便全付缺如。他們以為我貶楊家,真冤枉,因我也是楊家小架傳人。師承楊守中一脈,只是實話實說,又怎會倒自家米的呢。況且,我近廿多年,也不斷有教楊家的。情況似香港的新超記餐廳。什麼都賣,唯錢是上。

 
 
 

Recent Posts

See All

Kommentare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Reflection

© 2014 by Taichi.com.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