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不是從文字裡鑽而求得的
- Taichi 太極拳
- Jul 4, 2017
- 4 min read
眾人可能以為我貼上以下的文字,是希望大眾認真去讀,那便不是我的原意,我一向認為 太極拳不是從文字裡鑽而求得的。要找一個好師傅,學一套正確的架子。勤力去練十年以上,不求技擊,只專心慢慢的推手,摸勁,細心感覺來去之力。久而久之。則會貫通。多看書,在死文字中是找不到真太極的 我看見一大堆文字,便生厭倦之心。那是全互動的遊戲。多與同學們推手。有好師傅在旁指導,才是學拳的正法。 下面洋洋千言的似是而非的理論,大可略過。坊間已充斥太多此類文字了。是幫不到忙的廢話而已。 熟讀它後,將來去唬後輩則覺其威力。
谈太极拳的八门五。。作者: 陈少华老师 学拳架是太极拳入门的方法,就如我们初上学时学写天、地、牛、羊等生字。我们上学不是单为了学生字,目标是更有效率的沟通,学生字只是最初步的入门方法而已。学识了拳架的招式线路,便须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运动模式,不往这条路走,得到的只是一个空架子,不能启动身体内部机能而产生另外一种能量。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又称为十三势是太极最重要的内容。不练八门五步,就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门。我们练架子是要求在我们在自己平衡的范围内形成一立体圆圈。前辈们把八门说成四正及四隅:掤、履、挤、按、采、列、肘、靠。其实这名称有两种意义,第一是表示方向位置,其次是太极拳劲路的称号。二者本是同一样的东西,因为练太极拳时身体是要保持一个立体圆球,这个圆体一动,八个不同方位就产生不同方向的劲,总称八门劲。这劲是由圆圈中心扩张旋转产生,并不是由手、腿或身体某部份单独发动。如果身体某部份单独发力,便会产生直劲,遇到阻碍便变成顶劲,违反拳理。 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解释八门劲: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代表一个整圆,加上螺旋及开合此二种发动基础便成八门劲。自己的圈做得完满,劲便会均衡的满布全身,意念一动,开便是放大,合即是缩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外围开即是内围合,外合即是内开,所有动作是以螺旋方式放大缩小,一个立体滚动的圆球便产生。这就是八门劲产生的基础。 前辈门对八门劲有自己的解说,有些针对方位,有些则将重点放在劲的方向上,但都没有将八门劲重点说清楚,把后人弄得胡涂了。再简单一点解说:太极拳总劲就是掤劲,是身体重量放到地上反弹到全身的劲,其他七门劲是身体圆球转动时不同方位产生的掤劲。有这样的劲才是一动无有不动,才可以支撑八面。 五步,是左、顾、右、盼、中定。如立身正中,左右就是前方左、右各45度。顾、盼则是后面左右各45度。中是自已脊椎,分布就如骰子上的五点。我们形成的立体圈是活的,可前后左右移动。但无论怎样动,中正平衡不能失。脊椎垂直向下沉,尾闾骨一段是要时常保持中正,是不能摇动的,中正一去,人便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定要保持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使脊骨产生对拉感觉而保持中正。 用脚前后左右移动是令身体之立体圈移动之方法。脚掌放在地上,无论怎样动着力点只有一点,而且这点是不停在脚掌间交替转换,如荷叶凝珠。人像一个皮球在地上滚动,滚动点只是一个不停转换的小着力点。如何转换着力点,就看外来推动力之来向而相应相随。我们的身体并不是皮球,要练成皮球之效应,便非下苦功不可了。不单走架如此,发劲亦要是如此,发劲时脚一蹬实便是用力,违反拳理,地心吸力也不能用上。在拳论中清楚述明 “双重”是病,解决方法是要改善腰腿的运动模式,让着力点不停的转换。 谈到着力点,就不能不谈『根』。太极拳的「根」是活的,并不完全在脚,而可以在头顶,由头顶虚领而达至平衡。试看一个不倒翁,无论怎样推它,它总能弹回原状,因为它的底是圆的,着力点可顺外力而转换,而身体(脊骨)及头是一直保持垂直的。如果把不倒翁的颈扭断,让头在一边。效果便完全不同。不倒翁也会倒下来了。外家拳术常常强调落地生根之马步,但这只是向单方面之以力迎力之训练。以力迎力是“顶”,不是太极拳所追求的。 这些训练在顶力的接触面上很强,但其他三方面却是不堪一击的,轻轻一推便会令其失去平衡。因为用力,这种马步的根亦容易浮起。太极高手只要利用对方身体小小之反弹力,便能将其根浮起。相反地,他自身着地点不停转换,根是活的,加之飘荡的头顶,根本无根可寻,无根可拔。 作者简介: 陈少华老师1949出生于香港。 1993年开始随王壮弘老师学习王氏水性太极拳,直至2008年王师离世。 1996年开始授拳,立志将王师的博大精深学问得到传扬。 2003年创立太极拳研究室,并曾在香港高尚学府,政府及商业大机构讲学。与贤内助小月著作有:[太极拳笔记]一、二集及「太极拳在都市」。
Recent Posts
See Allhttps://mp.weixin.qq.com/s/ddkFXFDv8Jtf11nKqMjmOQ?fbclid=IwAR0W3CYNRd59jkTepNri13dyyrn5aqkTAny8bjvKI98k1P_xcyyb4p2w5nE #健康與醫藥
Comments